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五术丛考
最后的巫觋

中国文化起源于巫,至今已成定论。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亦曰:“在昔原始之民……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因此,即便是从古代傩舞、高禖等原始宗教活动中演变而来的近世四川的端公大跳,也远远地要早于佛教和道教。

 

端公,史称巫觋。《宗教词典》释曰:“蜀人祀神,必凭巫,谓巫为端公。”成都人则讹呼“丹公”,是古时“祈福祥,求永贞”。《周官•大礼》和“古者岁四祭”《春秋繁露•四祭》的男巫。相传巫祀源流,始自夏禹。《史记•封禅书》曰:“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以来,尚矣”。据文献记载,禹既是一位善于乐舞的贤明帝王,又是一位好事鬼神的大巫。史称其“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朝”。《史记•五帝本纪》“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史记•夏本纪》释其端公本义,端者,为不偏不倚,居中之意,又谓端头(连接点)处阴阳之间而交际鬼神。公,为古代爵位的尊封。因此,在历史上巫有很高的地位。直到殷周时,仍可与史官并列于宫室。《荀子•王制》曰:“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才逐步废止了巫的名位。以及秦汉之后,佛道大兴,从此,巫觋匿迹庙堂,巫风流行民间。

 

川楚,是巫文化的发源地,蜀为大禹故里,楚乃《离骚》产地。《汉书•地理志》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西汉王逸《楚辞•九歌章句》释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同时王竭《楚国录》亦云:“楚上游,民祷天地,巫蹈影绰,咒语莫测”。而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在四川创立,也多与巴蜀巫风有关。《晋书•李特传》曰:“汉末,张鲁居汉中,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端公(舞)戏,又名傩戏。近年来被学术界称为戏曲的活化石,是古代巫觋们祭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并兼事医相占卜之类的一种歌舞仪式。在民间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跳端公所戴的面具,即魌头。俗称戏脸壳,是现代戏曲脸谱的雏形,《周礼•夏官》有云:“方相氏掌冒蒙熊皮,黄金四目……师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后汉书•礼仪表》又曰:“大傩之仪,以木面兽为傩”。并以此来“春招、弭,以除疾病”和“掌岁时袚除畔浴”。《周礼•春官》今据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面具,也可溯其源流。现在的端公舞仪,如《步九州》、《踏花罡》、《祭五猖》等,仍然具有十分浓厚的原始巫文化色彩。从此,衍生了“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学跳神”的蜀中贬词。

 

端公的坛门很多,有上坛,下坛和花坛等之分。故川人有:“端公进门,各施各教。”之说。其最为常见的是磉磴坛和篼篼坛等。而奉祀的坛神也因此各异,其源流古来有之。《韩非子•说林下》引谚云:“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川人遂有:“医生医不好自己的病,端公降不了自己的神”。的俗话。其义与古同出一辙。端公的坛神,一般都设在过去乡村中老式的堂屋里,但也有极少数设在屋外的。在堂屋正中的“天地君亲师位”下,供着神秘的木雕五猖神,有的则是一条铁链。据说是被锁住的五猖。左侧的坛神是一个小石磴。石上凿有小孔,插着五色旗,磴下压着铜钱。篼篼坛则悬挂在屋梁上,竹篮里放着一个装满沙土香灰的大碗,也插着几杆彩色小旗。碗里埋有小钱,蚯蚓之类的东西。右侧的案几上摆放着一个装有司刀、(一作师刀)令牌、牛角等法器的木升,神龛下中霤神位的旁边还供有用于替人受过或招魂的小茅人。端公安奉的坛神,是不能轻易触动的。旧时的疯癫者,多有被人称之为冲撞了坛神所致。至于平时无故摔折了手足,则是遇到了端公放出的五猖,最后,还得来请端公施法将其收回。于是,川人又多了句:“收鬼也是你,放鬼也是你”。的俗语,其类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口头禅。

 

五猖之说,诸家各异,历来纷纭。五猖本是从金、木、水、火、土中化生而来的五行之神。据说其神能护佑一方。因此,古人常在道路要冲之地,建有五猖庙,又称五显庙、五通庙等。相传五猖的祭祀,起源于隋唐,宋时已被列入国家祭典。《夷坚志》中就有五鬼冒充五显神的记载,又说五显神本是福州长溪的林姓五王。《新搜神记》称,四川绵竹有五显庙,其父萧永福一胞五子,分别名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兄弟五人天生灵异,能降妖除怪,常救民于危难之中。另一说法来源于《光绪黄岩志》说五显神姓柴,婺源人。柴家五兄弟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但清代顾禄的《清嘉录》又称五显神姓顾,是陈朝黄门侍郎顾野王的五个儿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云:“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于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上为五瘟,名曰五瘟……’是时,帝乃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力士为将军”。后人又将五鬼和五瘟,混淆于五通五显之列,也有人认为五通神的奉祀始于唐代,其根据来自《夷坚丁志》。然其已将五人融为了一人,把正神变成了邪神。并建有五圣小庙。或说梅山五圣,或说张五郎者,皆让人茫然莫辨。唯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五圣祠》之说,较为中肯。“《七修类稿》又谓五通神则五圣也,然五圣、五显、五通、名虽异而实则同”。然五猖由来,似出汉代。《汉书•郊祀志》曰:“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辞源》、《道教大辞典》等书均据颜师古引李奇之语,释为五脏。其一端也。但考《内经》,书出先秦。早有心火(红)、肝木(青)脾土(黄)、肺金(白)、肾水(黑)医家五行之说。且汉代巫蛊之风泛滥。故其踪可循。以此蠡测,盖古之“五仓”即后世之“五猖”也未可知。其实,五显、五通、五圣、五鬼、五瘟等,皆可称为“五猖”,而群祭大庙的名曰“阳五猖”。是威慑邪魔的正神,端公奉祀的名曰“阴五猖”。是危害百姓的恶鬼。旧时的城隍出驾与“五猖”出巡活动,遍及全国。鲁迅《朝花夕拾》就有“五猖会”的深动描述。

 

端公所供五猖,虽为小神,实属恶煞,既能制鬼亦可害人。是端公平时用于谋生的一种工具。但端公行业也是良莠不齐,时有少数端公以此暗中损人谋财,为人所不耻,民间称为端公放五猖,事实上巫觋虽不能与佛道两教相提并论,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盖世间又高低各别,雅俗攸分,而端公之影响在民间实际并不亚于僧道。相反,还有不少人认为,端公的本事(巫术)更胜僧道一筹。因此,人们对端公都十分敬畏,一般不敢轻易得罪,更不敢当面直呼其名为某端公,而呼为某师爷或某掌坛师。至于端公所供茅人,乃作替人招魂受过之用。本源自古俗。《周礼•春官•男巫》中就有“旁招以茅”的记载。宋人朱熹《楚辞集注》曰:“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施之生人……以礼言之,固为鄙俗,然其尽爱以致祷,则犹古之遗意也。”考近世端公大跳中的“劝茅”,大抵就由此而来。端公的舞仪,在长期的历史嬗变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吸取了一些僧道的斋醮科仪,而实际上是僧道改进了巫仪。但端公却并未形成自己的风格。管他莲花冠,五老冠、五佛冠,还是僧衣道袍,皆可拿来穿戴身上。因此,往往显得不伦不类的,让人啼笑皆非。故当世学究,也时有张冠李戴,把端公和道士混为一谈者,谬误久矣。跳端公,本源于上古巫祀,牛角召神是其特点之一,相传端公乃是老子座下青牛逃至凡间所授之徒,故其咒末也有:“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之语。然此皆为世人贱其之误。故无从稽考。而端公之符,只有符形而无符字,其画符用墨,并使雄鸡冠血衅。此外,端公的诀印也与道士截然不同,故不难区别。

 

跳端公,老成都人习惯称之为请端公“打保(福)符”,其活动形式遍及川黔、湘鄂等全国各地,有大小之分。其中,江苏的高淳,湖南的武冈,江西的南丰,川东的开县,川北的旺苍等地,端公戏都非常有名。由多名端公组成的大跳,被民俗学者称为“游傩”,一般由旧时的地方富绅操办,其目的在于娱神乐人和祓除不祥。而由端公一人担纲的“冲傩”,则多半是穷家小户为了驱邪靖宅所请,新中国成立后,端公大跳基本结束,而乡村小跳却时有活动。

 

今天,凡年未届六十者,几乎没有见过真正的端公大跳,现存有关端公戏的资料介绍。也多数是从耄耋老者那里搜集而来的,但已很难窥其全貌了。那些被唯物主义学者们视为骗人把戏的端公巫技,如“上刀梯”“下油锅”“含耙钉”“穿铧口”等,如今已基本失传了,人们只能猜想当初端公们的巫技表演,是否掺杂有魔术或气功之类的东西在里面,然其中奥妙,我们均不得而知。我走访过一些端公的后人及其亲朋,咨询过不少曾经目睹过端公大跳的长者,也亲身经历过一次端公巫术的神奇,使我感触颇深。张老先生年过八旬,少时曾数次观看“下油锅”表演,端公为其娘舅。只见术者念念有词的将事先画好的七道灵符,一一揉成小纸团扔进油锅,民间称为:“驾雪山令”然后伸手捞起铜钱。有一次,张老先生好奇,亦将手伸进油锅,竟发现那沸腾之锅,原来并不烫手。王叟九十有五,身体健朗,思维清晰,是位孤寡老人,他曾告诉我,民国时成都地区端公大跳的热闹场面。其友游端公者,巫技高明,据说有摄人生魂之术。老人们的一次次回忆,在川中各地,我闻听不少,却无人认为端公巫技有假。

 

在我十岁时,命理上岁运并临,六月因外感,竟至沉疴。入院治疗近半月,药石无效,医家束手。只得卧床家中,听天由命。适有端公前来,掐指一算,谓我流年不利,命犯五鬼。口中喃喃而曰:“五鬼血光,眼泪汪汪……若不害命,也要生疮。”又安慰我双亲,称龙多治不好水,鬼多害不死人。并将一道灵符挂于我床头的帐钩上。是夜,一声凄厉过后,仿佛有物自房中破门冲出,遂惊醒全家,掌灯观看,房屋内外,均悉如平常。次日,我病竟不治而愈。乡邻以为奇事。而此端公者,邑人尊称为谭师爷,时年已近九十。事后,我暗自将符拆开,细细观察和琢磨,终不得解。越数年,我缘结道门。后访此端公,然其已作古。膝下有一螟蛉子,称为小端公,而巫技远不及其父。九十年代末,小端公病故,遂无传人。再说端公的巫术都十分保守,从不轻易授人,既便是自己的嫡亲也不例外。除了传说中端公善于放五猖,放蛊毒之外,同时,也要参习《万法归宗》,《鲁班全书》和《五公经》之类的秘笈。并兼事一些民间的巫仪活动。但是,江湖一把伞,只许吃不许攒。与其他术家一样,世上没有发财的端公。相传凡修秘术之人,必须在师父面前立下重誓,方可得其真传。因此,真正高明的端公,在端公堂子里也是百里挑一。并且鳏寡孤独穷是其特点之一,而欺师灭祖,谋财害命之辈,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我从二十余年的走访和观察中发现,竟与上述十分相似。可惜到了今天,这些神秘的巫术已经基本上没有传人了。

 

在旧中国,端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贱。与伶人一样倍受歧视和欺凌,因端公戏中时有标致的男巫扮演仙妹侑酒之故,其类似于梨园中的男旦,因此,常常成为达官贵人强行调戏和污辱的对象。旧时就有:“明待诏(剃头匠),暗端公,背地找钱是裁缝。”的俗话,凡此类人等,均被视为男妓。过去的袍哥组织也决不会容许有他们的加入,足见端公们境遇之艰难,而正史也历来贬斥巫觋,几无褒词。然其矫枉过正,未免执矛卖盾,难圆其说。孔子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宗庙致敬,鬼神著矣”。《礼记•檀弓下》亦曰:“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试观儒家经藉,尝以鬼神之事,备言纲常之教,然后却偏失中庸,鄙视巫觋,非所宜也。唯太史公颇有卓见。“自古以来用事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祥,献酬之礼,则有司存。”《史记•封禅书》夫端公之流,遗失廊庙,行走乡隅,尝以卑微之身,演说鬼神之事,然犹能抚慰贫苦,娱悦精神,而得失不计,怀璧不彰。足可使世间欺世盗名之徒者赧颜。恰闻有某高校教授,竟谤毁中医,徒引噱头。可谓荒唐之极。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予观其蟹躁之举,则无异于井蛙之鸣。悲夫!复感巫觋评陟,纵有高士名流,咸集一堂,然莫不囿于桎梏,而多为按图索骥之谈。且买椟还珠,南辕北辙者,亦不乏其人。圣人云:“祷尔于上下神祗。”盖大千世界,幻化无常。奇人秘事,抑或有之。倘或饱学务实之士,又何足异哉?小子不才,尝叹巫觋之术,故述端公之事,以期仁人君子,臧否人物,评定功过,均宜慎之,察之,幸甚!

 

(来源:中国论道网;钟山)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