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道经浅略
《道德经》一书的读法

我的经验,《道德经》不必按章节顺序读,可先选容易理解的章节读,然后再慢慢求解难懂的章句。难懂的地方,正如前述,可分为几个层次。对每个层次上的困难,不妨暂时存疑。也可以设想几种可能的解释,然后参考多种版本及相关书籍(如《庄子》、《列子》等),加上求师问友和自己的深入思考与实践,久之自然领悟,阶及神明。

三、把握要点,谨守大道

司马谈(太史公,司马迁之父)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德经》里谈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修身养性之术,“圣人之治”,用兵之道,法律及历史发展等等。但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是理解《道德经》总体思想的关键和要素,学者若能先大致理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试列举并解释如下: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根本规律,也是最高的方法学。

“德”:道在人、在物谓之德。或者说,你身上有多少“道性”,就是你的“德性”。一般来说,人有德而不自知,却因欲望而日损其德,故修德尚焉。

“一”:道或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始性、连贯性或专一性。得一者,返朴归源,神气混然,精神专一,为事“慎终如始”。

“虚”:是说道的包容性。炼虚者,外以求大,内以求无。

“常”:是说大道有永恒不变的特点。人大多以妄为常,故不能久。

“玄”:是说大道有隐蔽的特点。大隐者,不求名,也不逃名,朝市山野,“惟道是从”。

“善”:不仅仅是“善良”的意思,而且是指对道的善于把握和运用。

“仁”:老子批评“有为”的假仁或受时空制约的仁,并指出真正的仁应当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无为”:并非无所事事,是说人应当修炼自己的心性使其与道合一而不“妄为”。这不仅是一种学道的要求和得道的状态,也是修道、传道的方法。

“无不为”:不是说上天入地,肆意妄为;是说善人的行为完全与道合一,不该做的不做,该做的做了而且也都成了。

“朴与器”:大道未散谓之朴,大道运化而衍生的具体事物和方法为器。修道者当以大道统领中道、小道乃至末道,而不可执小道而失大道,即执器而失朴。

“柔与弱”:是道的功用和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不言之教”:并非闭口不言,而是相当于佛教的“不妄语”。“行无为之事”在言谈上的表现就是不言之教。

四、反复诘难,用之精深

比如说,你可以诘问,“不言之教是指完全不说话的教导吗”,“老子的柔弱不争完全否定刚健吗”等等,然后再通过实践和思辩而不断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正所谓“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道教的特点,以修真为主,忌讳勉强相信自己未能理解或体验的东西。

道谚曰:“闻道难,学道难,悟道难,行道难,得道难,守道难,传道难。”这个过程并不完全是第进式的,而往往是螺旋式的。正如物理学上“统一场论”的发展一样,学习和理解“大道”需要不断地思考、实践和验证。悟道、得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甚至不是一生的事。与科学研究类似,道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各种诘难。不仅如此,道教尤其强调“性命双修”,即修道的实践是一步有一步的验证,不是仅靠口头辩论或拜佛求神所能得究竟的。

总而言之,《道德经》一书和老子之“道”,正如古人所说,“卷之不盈一握,舒之其弥六合”,“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老子是“道德”的最高典范,学道者的先师。学道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注7])。

——后记

虽然有不少朋友一直希望我写一篇介绍《道德经》的短文,但因为自感德浅才疏,恐上误圣人之意,下增读者之疑,故一直迟疑下笔且不断修改。当面谈道,尚可相互触发,随时纠正;而文章发表,往往是单向交流,故成文之事不敢不慎。谨献此文于有心读者,错误及不足之处,欢迎道友及同好批评指正。

3/4首页上一页 1 2 3 4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