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学春秋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及其《养生论》

中国传统养生学非常讲究"抱元守一",它是道家修炼方术之一,其侧重点不在炼形而在炼神,通过它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清静,阴平阳秘,其主旨为守持人之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泄,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修习此术,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久视。

《养生论》中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已为中医养生界所认可,但对其养生理念的理解却又有高下浅深的不同,尤其是关涉道家的本体论思想的养生之理,不仅需要在概念、范畴上的把握,更需要从道家的"道"的境界上去解读。这既是对养生理念在层次上的推进,又是对文本研究解读的深化,从而也能彰显出老庄哲学的实践性特点。

《养生论》所倡导的"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的养生之理是稽康对道家存在的"本真"状态的超越性体悟,是对道家养生之道的哲学之理的概括;而"清虚静泰"的养生之法又是道家"体道""悟道""得道"的现实途径。"守之以一"的"一"不是数字序列中与二、三等相对应的"一",而是代表道家所要表达的根本的存在境界——"道"。在道家看来,"道"就是存在的"本体",存在的"本真",也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来面目"。"一"是可以用来指称"道"的"整体性"、"不可分性"、"大全性"、"完美性"、"圆满性"特点的概念,是表达道家思想最直接鲜明的概念,《道德经•第十四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因此可以看出,"一"是"道"的等值概念。"道在于一"(《素问•玉版论要》)的论断所体现的是"道"之体用不分的特征。《道德经》论"一",即是以"道"之用为义来论"道"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二"、"三"都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老子对不同层次的存在境界的象征性比喻。"一"是"全"的意思,可以喻指"道"的无分别的整体的境界,亦即无极太空生出的一气;"二"是"分别"、"分化"的意思,可用来喻指有差别的、对立的境界,即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和合生出的中和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从意识的角度来说,"一"是无分别意识,"二"是分别意识,"三"是自我意识与分别意识混合在一起的意识,因此,"一"所内涵的"道"不是物,而是一种境界或存在状态,"守一"就是对整体性的无分化状态和境界的认同,也是对无分别意识的确立。只有在这种境界、状态和意识中,人才有可能悟"道"、体"道"、知"道"。

"一"是"道",是万物之本源,是存在之本体。人是万物中的一元,人本身就是特殊的"道",人的精神是"道"在生命中的表现,具有与"一"感应沟通的能力。养生就是"养神",就是在生命的意识境界或存在状态上恢复人的本来面目,从而使生命接近自然所赋予的品质、状态和期限。因此,这个过程式在本质上就是"修道"的过程式,也是合于"一"的修养过程。《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养生原则和治病之法,都以"守一"为根本宗旨,《黄帝内经•灵柩•第四十二篇》云"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只有与"道"合一,生命才能彰显自然之本质,正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所言:"体同于道,寿与道同,故能无有终时,而寿尽天地也。"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注解《素问•移精变气论》时更进一步阐述了"一"的本体性特征和"守一"的意义,"一之为道大矣,万事万物之原也。易曰:天一生水。尧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氏曰:万法归一。庄子曰:通于一而万事毕。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至真要等论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曰治之极于一,其道皆同也。故人能得一,则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则万化归乎心。一者本也,因者所因也,得其所因,又何所而不得也"(见张景岳《类经》(上册)第35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出版)。这是对道家本体论思想最为全面的阐述和总结。

2/3首页上一页 1 2 3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