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道经浅略
简帛老子参校合注(五)

王弼注“复命,则得性命之常。”“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范应元注“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吴澄认为“静”是与“动”对待而言,作了一过形象的比喻:“凡植木,春夏则生气自根而上,达于枝叶,是曰动;秋冬则生气自上反还,而下藏于根,是曰静。天以此气生而为物者,曰命;复于其初生之处,故曰复命”。王弼注启发了玄学:“复命,则得性命之常”;“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苏辙据以联系到理学:“命者,性之妙也。性犹可言,至命,则不可言矣”。“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谓复命”。“方其作也,虽天地山河之大,未有不变坏不常者,惟复于性,而后湛然常存矣”。老子在这里并未提到“性”的问题,范应元指出:“读老氏此经惟言心,未尝言性;而子由注此经屡言性,何也?”蒋锡昌释“归根曰静”,谓万物老死,则虚静也;“静曰复命”,谓万物之虚静,乃自然之大法,即为返于天之所命也;老子以生存为暂,寂灭为常,真而不易,谓复命就是常道也。张松如说,以“归根”一词作“静”的定义,又以“复命”一词作“静”的写状;如果万物“并作”包含着动的意思,那么“归”“复”便属于静的境界;正是在这静境中再孕育着新的生命。余元洲说,“复命”意味着一种新生。陈鼓应说,“常,指万物运动和变化中的不变律则”;“对于这种律则的认识和了解,叫做明”。“容”,王弼注“无所不包”;即宽容、包容。傅佩荣说,“命”对人而言,是指既定的条件、无可奈何的发展,以及最后的结局;但在这里则是对“物”而言,那就指本来状态或最后归宿了。老子认为,本来状态无异于最后归宿,也就是“静”。一切归于寂静,这是恒常的道理。老子善于从结局来看万物,显示了解脱及超越的智能。“明”是老子对人的最高期许,也是道家修行的目标。

《帛书甲》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帛书乙》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傅奕古本》《范应元古本》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校]

帛书乙本“没”字,甲本作“沕”,傅本作“殁”,皆可通。甲本“怠”为“殆”的借字。乙本第5句脱一“久”字。本段帛书与傅、河、王诸本皆同;劳健校本段文字,前以“容”“公”为韵,后以“道”“久”为韵,惟有中间“王”“天”之韵相远;而“王”字文义本属可疑,据王弼注“无所不周普”之说,显然不是释“王”,故疑“王”字及《想尔》“生”字皆为“全”的坏烂所致,改作“全”“天”之后,则可为韵。马叙伦亦据王弼注“周普”之文,认为“王”字是“周”字的脱坏;又疑“天”为“大”之误;陈柱则据以修改。勘以帛书古本,“王”“天”并无讹误,所以此数说均不可从。

[注]

本段仍继续进行逻辑推理,得到“容•公•王•天•道•久”的过程。按,这里的容、公、久,都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动词;但王、天、道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动词;综合言之,以视为动词为妥。王弼解容为包通,公为公平,王为周普。注云“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极虚无也”;“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穷极也”。蒋锡昌据《广雅》“容,法也”,意为模范,认为古来注家解作包容为误。因而解为:知常之人可以为人模范;便可为公;为公者便可为王;王与天合;天与道合;而道则亘古恒在,即久。高明不同意蒋说,因先秦历史上并无由模范晋升为公,然后为王的制度,按王弼古注也很贴切:容,“无所不包通也;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穷极虚无也;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有极也”。释“王”为“无所不周普”,与《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义同。其实河上公早就注出其意:“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则可以为天下王”;“能王,则德合神明,乃与天通”;“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与道合同,乃能长久”。杜道坚《原旨》说,“知常容”是“静而虚”,“容乃公”是“虚而大”,“公乃王”是“大而天下归往”,“王乃天”是“人法天”,“天乃道”是“天法道”,“道乃久”是“道法自然”。陈鼓应与此相承,解“容”为“无所不包”,“公”为“坦然大公”,“王”为“无不周遍”,“天”为“符合自然”,“道”和“久”即用本义;“没身不殆”就是“终身可免于危殆”。冷静考虑这些解释,达到了“道”这样的高度,仅仅保证一辈子不危殆,难道不觉得帽子太大,身子太小了吗?何况本章一开始就谈致虚守静,落脚却在保区区一身上面,也有些头重脚轻。傅佩荣说,老子论“知”,有三个层次:一是以知为区分,造成相对的价值观,这难免引起欲望和纷争;二是以知为避难,采取预防措施,限制欲望,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三是以知为启明,亦即了解道的运作规律,能虚能静,无私无我,顺其自然,全身保真。本章所论,即为启明之知。苏宰西将“知”指为婴儿态,“容”指为无欲态,“公”指为行为态,“王”指为归向态,“天”指为自然态,“道”指为元德态,“久”指为信息态,仍比较勉强。

5/6首页上一页 3 4 5 6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