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论道
太极图、《老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作为《老子》哲学总纲的第一章里,[6]开宗明义地提出了“道”的本体概念及其“有”、“无”两个方面的属性。多有论者将道生万物的过程界定为一种由始源性的混沌之气,经过自身的运化发展,而创生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创生出天地万物;这当然不失为对《道德经》的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也有直接的经文字句与此相证。不过,依牟宗三见解,视《老子》的“道”为一种虚化的描述性和规律性以及在心灵境界上的虚无状态,那么,其他章节的经文中的相关论述便可以做出合理一贯的解释。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有无相生。”(第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道”只在抽象的层面以最高的涵括能力和最终的溯源界域表达了万事万物的存在根据和演变规律。“有”表征了事物作为具体存在的具象的一面,而“无”则表征了事物作为相互关联及其存在根据的抽象的一面,“有”与“无”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在最高层次上(本体根据和总的规律性)又统一于“道”的终极存在。以上经文中的“生”意,旨在说明天下万物的有无统一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生之意,正如日光的一体两面,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是白天,但并不能说白天生黑夜,黑夜生白天。

“有”与“无”表达了“道”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老子》还常将道比喻为溪、谷、和式等。这些物象均呈现出了“雌雄一体”、“黑白圆融”的特征。这恰好呼应着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面的和合共构。在具体事物上同样如此,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据此,在整体和散在的两种视角上共同完成了对具体存在事物的界定和说明。

具体事物的存在表现出一种自为自化的自然本朴性,这种本朴性源于“道”的始源性和虚无性,“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就像酒盅,看似空虚,却有着绵绵不竭的功用,“渊”一词用以描述道区别于天下万物的抽象和深远。道在功用上也如同橐龠,(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冲、渊、虚所揭示的正是道相对于万事万物的统摄力量和运化机制。就总体而言,道作为天地母,“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并呈现出一种“大”、“逝”、“远”和“反”(返)的循环作用机理。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制约和牵导功能,也正如太极图在整体动感上的旋转形态,循环往复,源源不断,保证了整个“道德”(道之在物者为德)世界的多样和衍化状态。

人,作为微观宇宙,在道的创生界域里也赋予了终极性的本地地位,“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而人居其一焉”,因而,人在根源上具有与天地万物并列的绝对价值,而人自身又有着精神和形体两面性,(“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营魄即为魂魄,《内观经》言:“动以营身之为魂,静以镇形之为魄”。[7])人与万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就在精神的灵动玄妙和在境界上的依道而行,虚无空洞。人的精神表达了自身的生命特征,这并不与宇宙作为一个原始大生命的义理相悖,恰恰说明了在人体上具体而微地聚集了宇宙的生命信息和能量,因而有着精神意识的人的运动状态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对此,《老子》有多处经文论及: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十六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虚”指向的是心灵的通透和意识的宽广,“静”指向的是以“道”为依归的笃定清明,宇宙的根源呈现出空虚的涵摄包容能力,清静又是“道”运化整个宇宙及其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二者合起来就构成了“道常无为而无以为”的常态生命。在以上引自十五章经文一向为海德格尔所珍视,鲜明地表达出了整个存在本身的运动过程及其循环生息的终极目标,更提出了作为精神意识存在的人身只有通过“静”和“动”的辩证生存手段才能复归于人性和宇宙的原始大生命本身。因而,除了摒弃一切扰乱意识清明通透的仁义道德和欲望知见,还要在境界上重新定位人与宇宙的关系,最终达到“贵以身为天下,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托天下”的天人一体,万物合一的终极“道域”。

2/4首页上一页 1 2 3 4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