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在线投稿 RSS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论道
试给《老子》的“道”下个定义

二、“道是对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反映

事实胜于雄辩。还是看看《老子》的原话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章)这章里讲了道这个东西(物),其中有形象、有实在物、有最小的原质、有经得起检验证明的信度。这些,显然肯定了道是对物质存在的全面表达。请再看下去,“自古至今,其名(!)不去”,就是肯定了“道”是一个概念(名),它从古到今都反映着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而且可以根据道“以阅众甫”。“甫”是开始;“以”表凭此(道);“阅”表观察、认识;“众”表众多,所有的;合起来就“是可以凭道来认知世界是怎样发生、发展的”。那么,为什么是“惟恍惟惚”呢?恍惚从心,表示人看不清楚、看不确切。“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反复说明了“道”是看不清楚的,它本身不是实体,只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而且,道所反映的物质世界,还不是一个个具体、有形的实体,而是包罗万象经过抽象的无形世界。说到抽象,也许一时还想不通,那就看看毛主席怎样讲的:你们谁见过“人”?我们见到的都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同理,物质我们也没有见过,见到的都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有形的实物。

再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这一章的解释,一百人一百个样,我若再作通盘译释,定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因此,我仅挑出一些较为公允的“点”来剖析。第一,“无”。这里的“无”不是副词没有,而是名词“无具体形态的物质世界”,如日月地球未生成的混沌状态;“名”是取名、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用“无”这个概念来表达天地未形成的初始状态。第二,“有”。这里的有不是动词性的“存在”,而是相对于“无”,特表有具体形象的物质存在(名词性),如日、月、山、水、草、兽……;“名万物之母”是指用“有”这个概念来反映天地已经形成的客观存在;其中的母,表由道(普遍规律)作为母体再生发万物。这个“有”,被公认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世界本体是物质);这个“无“,被公认是老子的本原论(表不是上帝造了世界,而是世界按自己的规律由无形经过漫长的演化而生成有形的)。第三,“观”。观是观察、认识,这是只有人才具有的精神力量。人类通过长期对“无”与“有”的观察,从中看到了“妙”(奥妙)、“徼”(边界、端倪)。无与有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异名(有、无),同谓之(叫做)玄。由此可知,讲道不能离开人的精神活动。第四,“玄”。玄本黑色,引伸为深、奥、抽象。“玄之又玄”,深奥啊,玄妙啊,抽象啊,这正是“众妙之门”—一切玄妙的总门径。门径是什么?就是“同出”之“道”。由此可知,老子讲的反映世界本原、世界本体的“道”,是经过人精神的“观”而抽象、提炼成的,对客观世界本质的反映(也可以叫存在决定意识)。而这个“玄”(这个“精神”)也同归之于道。所以道是对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的整体性的反映。这种物质与精神统在一起的“道”,习惯叫做“天人合一”(最好叫“天人谐一”)观。这一点很有哲学意义。不讲唯物、唯心,道归为一。至于“道法自然”还说明了三点:其一、道是“法”自然,而不是“本”自然;其二、“法”一般解释为:效法、遵循、反映,这都属于人脑的意识;其三、道反映的自然已不再是成像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也即客观必然性。由以上分析结出:道是对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反映。

4/8首页上一页 2 3 4 5 6 7下一页尾页
顶一下
()
100.00%
踩一下
()
0.00%
发表评论
提 交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论道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本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均为 中国论道网 特约作者原创,且来源已注明“中国论道网”,其版权归中国论道网和文章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本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及网站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文章作者,出处及链接(http://www.chinalundao.com/)。

3.来源非中国论道网的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且均已注明来源及作者,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站长QQ:987210969
广告联系qq:987210969;qq群号:45471901;邮箱email:chinalundao@qq.com;987210969@qq.com
QQ群:45471901   投稿邮箱:chinalundao@qq.com 访问统计:
回到顶端